“无需着急采用汇率政策来刺激出口,依靠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来支持生产效率、内需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必采取额外的措施。”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如是说。
中国设定增长率目标区间引起国际关注,一些人猜测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宽松,并且可能加大中国的债务压力。但周小川给出比较乐观的回应。“6.5%—7%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是预测性目标,是参照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潜力估算出来的。”他说,“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与储蓄相关,储蓄带来投资,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新的生产能力使GDP增长。虽然旧的生产能力将被淘汰,但总的来说存在增长潜力。” 周小川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更多转向内需,GDP增长的外贸依存度将逐步下降。
图为周小川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针对中国外贸数据下滑的严峻形势,周小川解释道,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来料加工型企业的附加价值并未出现明显萎缩,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未大幅下降。“2015年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略有提高,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货物贸易顺差近6000亿美元,国际收支统计数字5700多亿美元,均有明显上升。”周小川说。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记者会上也表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继续,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力稳步提高,以及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红利,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
连日来,中国经济界人士纷纷在两会平台释放稳定增长预期的信号,纷纷表示相信当前宏观调控工具充足,中国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中国经济今年会稳中有进。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时期,从世界范围看,当一个国家逐步要走向后工业化时,产值增长都不会那么快,经济增长率都会出现下滑。厉以宁强调,2016年中国经济的总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看好。
厉以宁介绍说,中国当前依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但是重点不是“大摇大摆”,而主要表现为定向调控,重在微调,重在预调。同时,投资和消费并没有大幅度减少,还有很多高速铁路、交通设施、港湾建设、水电站、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将要推进,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
“前些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性的量化宽松政策。目前,我国的赤字率和货币政策都是适度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说,中国政府仍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力。”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认为,抵御经济风险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深入推进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央行刚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下调之后仍然有17%左右;比如我国一年期存款的基本利率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马建堂说。
(人民日报记者孙天仁)
同一套房一天提三次价、过户大厅“一号难求”、房产中介门前排起长队……春节过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在低迷中崛起,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犹如打了兴奋剂,持续上涨。随着中国进入两会时间,房价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房价能不能稳得住?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3月9日对媒体说,通过因城施策的努力,房价一定会稳定住。
3月9日下午,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人民网
姜大明表示,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了要增加土地供应面积来稳房价,对此国土部将采取有保有压、优化结构、分类调控等措施,合理增加城市土地供应面积。
姜大明列举了几项主要措施,包括: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应保尽保;充分发挥政府土地收储的作用,及时增加土地供应面积;盘活城市闲置土地,特别是房企长期囤积没有开发的土地;加大城市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支持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坚持和完善招拍挂制度,防止异常交易推高房价。
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近期出台的一些房地产政策,姜大明表示:“有些人担心一些地方土地调控会出现逆转,城市开发边界会被突破。相信在共同努力下,稳房价工作会在去库存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当天,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被媒体追问“一线房价能否降”时表示:“对此有信心!”
“一线城市房价高涨,既有近期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密集推出的外溢效应,也是刚性需求进一步释放的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一线城市本身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但是,非理性上涨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透支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加剧去库存难度。
“不能让现在的货币流动性相对充足的基本环境,演变成大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日前通过媒体提醒说,“这一轮炒作房价上涨的金融力量比上一次大,很多人搞场外配资”,因此,一定要稳住整体的金融市场,包括汇率市场,才能加快债务重组,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加快呆账坏账的清理。否则,去产能、去呆账、去杠杆就很容易引起金融波动。
3月11日,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已为治理污染付出了巨大努力,会继续用硬举措应对硬挑战。
分析去年年底出现三次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今年前3个月又出现很多蓝天的现象,陈吉宁说,目前,中国处在污染治理的第二个阶段,走向不受外部条件影响的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即我们在持续地治理,但受到很多比如风速、湿度、降雨等自然边界条件的影响,会出现波动。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这个表现就更为突出。陈吉宁指出,去年年底的重雾霾天气与强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陈吉宁强调,环保和发展不是对立的。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要推动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这个“质”不仅仅是经济质量的“质”,好的经济质量也是好的环境质量。
陈吉宁还以坐标的概念阐述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关系。他说,如果我们做一个坐标的话,横坐标是环保,纵坐标是经济发展。环保工作解决经济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怎么样形成一个内生的机制,推动发展从第二象限、第四象限进入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都好的第一象限,而不要掉在第三象限。
对于备受关注的环保法,陈吉宁强调,地方政府守法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守法。去年环保部加大了督政和公开约谈的力度,环保部对33个市(区)开展了综合督察,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督促各省(区、市)对3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进行了环保督察,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176个问题挂牌督办。
针对媒体提出提高环境税是否会增加企业负担的问题,陈吉宁表示,全国人大正在起草环境保护税法,核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税,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机制,鼓励企业少排污染物,多排多付税,少排少付税。
陈吉宁认为,中国到了需要系统、科学地解决我们怎么样用更好的方法、更小的代价解决污染问题的阶段。整个指标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这样一个思考下设置的。他表示,中国有信心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给老百姓提供更干净的水、更蓝的天、更洁净的土地。
(人民日报记者 杨丽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国门。2015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次突破1.2亿人次,保持年均1000多万人次的增幅。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达到150多个,中国在海外的各类劳务人员达102.7万,海外留学人员达到170.88万,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企业近3万家。
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2015年,中国又同18个国家达成了便利人员往来的安排。目前,给予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54个。
中国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对于热衷于出国旅游的中国人来说,王毅的话无疑是重大利好。
据了解,泰国、埃及等35个国家和地区单方面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的待遇;印尼等12个国家和地区单方面允许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免签入境。
2015年,外交部领事司继续全力推进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加快构建中外人员往来新秩序。积极推动更多国家就便利人员往来与中国达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
中国先后与加拿大、英国、阿根廷、爱尔兰等18个国家达成21份便利人员往来协定或安排,其中,中加达成互为对方商务、旅游和探亲人员颁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多次签证的互惠安排,中英达成互为对方公民发放2年多次有效访客签证互惠安排。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达成签证互惠安排,同意为两国商务、旅游人员颁发10年多次签证。2016年2月,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访华期间表示,澳政府已开始向中国公民发放10年多次签证的试点工作,拟于今年正式实施。
今年2月29日,中国与欧盟在布鲁塞尔签署了首份人员往来便利化协定,该协定正式生效3日后,欧方在华15个城市的签证中心正式运营,将为中国百姓就近申请赴欧盟国家签证提供便利。
另外,2015年中国与13个国家就设立领事机构或扩大领区达成协议。扩大外交部领事服务的辐射范围,有利于推进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也有利于为中国公民、企业提供更加及时的领事保护与服务。
王毅不止一次在两会记者会上提到签证便利化问题。在去年的两会记者会上,王毅就表示,中国政府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护照“含金量”,让大家更直接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为大家出国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近日,英国亨氏顾问公司联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2016年全球享受免签政策国家排名也显示,中国护照可享受免签政策的排名从2015年的93位升至2016年的87位。
在外交为民的理念指导下,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国公民海外旅行便利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公民出国“签证难”问题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随着中国护照的“含金量”的提升,中国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梦想。
中国的两会议程刚刚过半,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人对一年一度的两会关注度较高。
3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说,近日,有媒体对5652名30岁以下年轻网友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关注两会,他们有着自己的视角;参政议政,他们有着自己的方式。
55.48%的受访者最希望了解代表们的议案,超五成年轻人希望“一线代表”人数增多,应该选企业基层职工当代表。对人大代表“不太关注”和“非常不关注”的,仅占不到两成。
一般印象中,年轻人往往个性、自我,“90后”的标签更是让一些人产生他们“活在自己世界”的刻板印象。但调查数据让人欣喜,年轻人对两会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两会是一年一度共商国是的盛会,对两会的关注,折射出年轻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
以年轻人的视角审视,两会要开得好,得“接地气”“有实效”。71.39%的受访者认为贴近民众、了解民众心声的是好代表;67.73%的受访者认为,能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代表才“称职”。超五成年轻人希望“一线代表”人数增多,应该选企业基层职工当代表。
人民日报的文章分析称,年轻人对代表身份与履职的关注角度,其实与自身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房价、物价、就业等现实问题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也是两会走近年轻人、吸引年轻人的关键。如果在会场上尽讲些空话套话、如果代表委员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年轻人很可能就不会“买账”。
年轻一代关注两会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调查显示,48.76%的年轻人选择通过微信、微博关注了解代表们。“互联网+两会”正可以打造出一个对年轻人参政议政颇具吸引力的平台。
其实,不仅仅是关注,年轻人更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并改变着政治生活。调查中一个出乎意料的数据是,超过1/3的年轻人联系过代表们。显然,自媒体是最快捷的手段,39.26%的年轻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现实中,“90后”代表已经出现在全国人大会场,1992年出生的铁飞燕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而在地方两会上,更多“90后”的代表们,或关注“蚁族”权益,或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他们都有着细致扎实的调研、紧贴地气的关怀。
(人民日报记者 赵成)